在粤港澳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加速融合的背景下,“跨境养老”正成为破解老龄化困局的新引擎。日前,安永于广州分享《大湾区跨境养老的探索——融通、创新、未来》报告并举办专题研讨会。
报告揭示:香港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十年间从13%飙升至19%,2050年或成全球老龄化最严重地区;澳门老年人口抚养比同期由9%跃至16%。与此同时,“港澳药械通”政策已惠及过万人次,跨境养老社区扩容至11家。面对资源错配与制度壁垒,与会专家呼吁以智慧医疗、金融创新与政策协同破局,构建“医养结合+跨境互联”的湾区养老新生态。
老龄化浪潮倒逼跨境协作,港澳需求迫在眉睫
“香港可能成为全世界最老龄化地区,但跨境养老提供了成本与资源的平衡点。” 安永香港审计服务合伙人胡嘉丽在研讨会现场指出。报告数据显示,2020年粤港澳大湾区老年人口抚养比显著攀升,香港达27%,澳门为16%,而江门、肇庆等内地城市亦超18%。香港特区政府数据显示,本地养老院平均轮候时间长达24个月,一张床位月均补贴高达2.5万港元,人力成本占运营费用的六成以上。
这一困境催生了北上养老的刚需。截至2024年底,“广东院舍照顾服务计划”将跨境养老机构从4家扩至11家,为港澳长者提供低成本、高性价比选择。大湾区医疗集团联席行政总裁李家聪博士算了一笔账:“内地护理成本仅为香港的1/4,结合智慧监测设备,糖尿病管理等服务月支出可压缩至2万元,较香港节省80%。”
制度差异与资源错配成瓶颈,数据互通亟待破冰
“跨境养老的核心痛点,是城市间的‘显著差异’与‘资源失衡’。” 安永华南区主管合伙人黄寅在采访中强调。报告指出三大矛盾:政策壁垒、金融割裂以及资源错位。
内地与港澳在数据跨境流动、医保结算等领域存在制度鸿沟。例如,医疗数据因安全法规差异无法互认,导致长者跨境就医时重复检查、诊断信息断层。
粤港澳大湾区拥有香港、澳门两个特区和内地9大城市群。但各城养老金融产品标准不一,跨境资产配置受限。香港年金计划与内地个人养老金制度尚未衔接,长者面临“收益波动、转换成本高”的困境。
香港拥有国际化医疗技术但床位紧缺,内地养老设施空置率居高却缺乏高端服务人才。佛山市民政局数据显示,当地养老机构床位利用率不足60%,而香港轮候名单已超7.5万人。安永审计服务合伙人冯幸致直言:“解决之道在于建立跨境数据互信平台。”她以珠海横琴医院与澳门医疗机构的健康档案互认试点为例,呼吁推广统一医疗数据标准,并推动“深港数据跨境安全通道”从医疗向养老领域延伸。
智慧科技+金融创新双轮驱动,重塑养老生态
“用20万智慧设备替代180万人力成本——这就是科技赋能的价值。” 李家聪博士现场抛出的案例引发共鸣。报告提出强化智慧医疗落地场景和做好养老金融突破“双引擎”方案。
前者,目前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与香港中文大学合作“港药达”项目,通过远程会诊和药品配送,实现港澳常用药直达湾区居所;深圳罗湖区试点数字人民币发放养老消费券,长者凭“智能猫”设备一键呼叫紧急救助;太平健康养老社区引入AI健康管家,实时监测血压血糖,并定制药膳食谱,入住长者慢性病管理有效率提升40%。
而做好养老金融方面的突破则需要税收杠杆激活市场同时做好跨境理财通升级。报告建议扩大养老金融产品税收优惠,吸引港澳资金投入内地保险产业;借鉴现有机制,开发专属跨境养老储蓄、商业保险等产品;并利用数字货币技术搭建资金追溯系统,保障跨境支付安全。
“养老金融需跳出‘重资产陷阱’。”太平健康养老(广州)有限公司总经理刘行指出,“保险公司可依托保单预售覆盖养老社区建设成本,而轻资产的智慧服务商应聚焦情绪陪护、居家清洁等细分领域。”
政企协同破局:从“差异”走向“特色”
“未来不是复制模式,而是让十一城各展所长。” 冯幸致在报告分享中描绘大湾区“养老地图”:
香港:发挥金融与国际化医疗优势,联手内地打造保险衔接的跨境养老示范项目;
深圳:依托科技基因建设智慧养老城市,试点“电子围栏”防跌倒系统;
珠海+澳门:借横琴合作区政策东风,共建中医药康养基地;
广州:整合三甲医院与高校资源,构建“医教研养”综合体;
中山、江门:挖掘侨乡文化底蕴,开发文旅养老IP。
政策协同亦迈出关键一步。2025年7月,深港率先开通医疗数据跨境通道,香港大学深圳医院病历直传香港“医健通”系统。广州养老服务产业协会执行秘书长王昊呼吁:“下一步需将社保、长护险纳入跨境结算,让政策红利穿透最后一公里。”
采写:南都记者 王道斌 实习生 温玮
秦安配资-秦安配资官网-正规期货配资-南京股票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